FB
| Language
Font

people

dr chang wei ling

張維玲博士

PhD (NTU)

研究助理教授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 (852) 3400 8932

傳真: (852) 2334 3747

香港九龍紅磡香港理工大學

何鴻燊樓HJ612室

 

簡介

張維玲博士於2020年8月加入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出任研究助理教授一職。張博士是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她曾在中研院史語所擔任博士後研究(2016-2018),亦在哈佛大學東亞系與費正清中心擔任訪問學者(2018-2020)。她的研究包含兩個領域。其一是宋代政治文化史。她的碩士論文探討朱熹等道學士大夫在南宋中期反對近習的政治活動,如何最終導致慶元黨禁的發生。博士論文則探討過去被認為是怪力亂神的宋真宗天書時代,如何根植於多重的傳統思想資源,又如何引發仁宗朝士大夫對於崇道的批判,從而推動古文運動的發生。她的博士論文將在未來兩年內由臺大出版中心出版。另一研究課題則是晚唐至明初的地方社會史。她以福建莆陽為研究個案,不僅分析地方士大夫的學脈論述,如何參與、改變理學的知識版圖,亦探討地方士大夫的權力網絡與中央政權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這項課題一方面積極與西方學界「南宋士人地方轉向」的論點展開對話,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華南學派的研究視野。她曾獲得傅爾布萊特基金會、傅斯年獎學金、台灣科技部千里馬計畫、科技部博士論文寫作等獎助。

 

學歷

  • 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2015)
  • 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2009)
  • 台灣大學歷史學學士(2006)

 

現任

  •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

 

曾任

  • 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者(08/2019-07/2020)
  • 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08/2018-08/2019)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02/2016-06/2018)
  • 北京大學歷史系,訪問學人(09-11/2014)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培育(07/2013-06/2014)

 

專門研究領域、研究關注

  • 宋代政治文化史
  • 晚唐至明初地方社會史
  • 數位人文

 

獎學金及獎助

  • 「傅爾布萊特」博士後研究獎助金(2018-2019)
  • 科技部補助「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2018-2019)
  • 技部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獎助(2014-2015)
  • 傅斯年獎學金(2012)
  • 張清源先生獎學金(2008)

  

出版著作

著作:

  1. 《從「天書」到古文運動:北宋前期的政治過程》。2020.06 通過雙匿名審查出版,將由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2. 《從南宋中期的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1163-1208》臺北:花木蘭。(原碩士論文)2010年。

經審查期刊論文:

  1. 〈從反思碑記史料論南宋福建莆陽公共建設中官、士、僧的權力關係〉,《新史學》,第31卷第4期,2020,頁143-202。
  2. “Interplay between Official Careers and Local Identity among Puyang Literati in Late Southern Song China,”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Vol.48, 2019, pp.103-137.
  3. 〈隱沒的軌跡——宋元明轉折期福建莆陽陳宓及其後學〉,《漢學研究》,第37 卷,第2 期(2019.06),頁175-211。
  4. 〈理學系譜與地方敘事--宋元士人對福建莆陽林光朝的書寫〉,《新史學》,第28卷第3期(2017.09),頁93-137。
  5. 〈宋初南北文士的互動與南方文士的崛起--聚焦於徐鉉及其後學的考察〉,《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5期(2016.11),頁175-217。
  6. 〈宋太宗、真宗朝的致太平以封禪〉,《清華學報》,新43卷第3期(2013.09),頁481-524。
  7. 〈南宋的待補與待補太學生〉,《中華文史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期,頁89-121。

 

會議論文

  • 2018,08,〈沒能形成的理學流派--晚宋至明初的莆陽陳宓、潘柄後學〉,「10至13世紀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八屆年會」,西北師範大學,蘭州。
  • 2017,10,〈地方化的反思--元代福建莆陽黃仲元與陳旅的聲望傳播〉,「訊息傳播與知識實踐工作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
  • 2017,09,“Interplay between Official Careers and Local Identity among Puyang Literati in Late Southern Song China,” The Middle Period Chinese Studies Conference, Leiden University, Leiden.
  • 2017,08,〈家族活動與地方理學--晚宋至明初福建莆陽的陳宓後學〉,「宋史座談會」,嘉義大學,嘉義。
  • 2016,09,〈化身理學家:宋元之際福建莆陽士人的林光朝推崇運動〉,「首屆中日青年學者宋遼西夏金元史研討會」,復旦大學歷史系,上海。
  • 2016,08,〈地方史中的理學敘事--晚宋福建莆陽的林光朝推崇運動〉,「10至13世紀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七屆年會」,中山大學,廣州。
  • 2016,06,〈宋初南北文士的互動與南方文士的崛起--聚焦於徐鉉及其後學的考察〉,「新力初聲」系列演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
  • 2013,09,〈從徐鉉的人際網絡與道教思想論大中祥符時代的形成〉,「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北京。
  • 2012,08,〈從詞學之衰與道學之盛看真德秀學術路線的轉變〉,「宋都開封與十至十三世紀中國史 國際學術研討論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五屆年會」,河南大學,開封。
  • 2011,04,〈宋太宗、真宗朝的致太平以封禪〉,「第二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文化大學,台北。

 

學術交流與工作坊

  • 2018-2020,參加Peter Bol教授主持 CBDB工作坊。
  • 2013-2018,擔任台灣「宋史座談會」聯絡人。
  • 2018,07,參加「閩台地方文獻數字化工作坊」,廈門。
  • 2008 - 2018,參加梁庚堯教授主持史料讀書會,臺北。
  • 2011- 2018,參加黃寬重教授主持「南宋文集讀書會」,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