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 Language
Font

people

cnlupan1

潘律博士

PhD (HKU)

助理教授

本科課程主任

電郵: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852) 3400 8947

傳真: (852) 2334 3747

辦公室: 

香港九龍紅磡香港理工大學

何鴻燊樓HJ604室

 

簡介

潘律博士於2015年8月加入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出任助理教授一職。潘博士是德國拜羅伊特大學跨文化研究碩士和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她曾在柏林科技大學(2008及2009)和哈佛燕京學社(2011-2012),和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8)擔任訪問學者,並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擔任駐場研究員(2016)。潘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現當代中國、東亞及歐洲的都市文化、視覺文化及藝術、創意產業及城市、現代性理論、文學、電影、文化記憶以及媒體理論。她曾獲得的獎項包括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獎學金、香港大學李嘉誠獎以及太古獎學金等。

她是兩本英語專著 In-Visible Palimpsest: Memory, Space and Modernity in Berlin and Shanghai (Bern: Peter Lang, 2016) 和Aestheticizing Public Space: Street Visual Politics in East Asian Cities (Bristol and Chicago: Intellec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的作者。她同時也是一本由Bridge21出版的關於東亞創意產業和都市空間學術合輯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 Creativity的合編者。她曾於眾多國際文化和藝術刊物如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Continuum, Public Art Dialogue,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ies, Journal of Cultural Research,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以及國內領先學術刊物如《中國現代文學叢刊》以及《文化研究》發表研究成果。

在學術研究之余,潘博士也積極參與藝術和電影的創作。她參與創作的作品曾在第十屆上海雙年展『城市客廳』單元、韓國DMZ紀錄片電影節和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2017-18)等展出。電影與錄像作品包括《港城三記》(2016)和《瘴氣、植物、外銷畫》(2017)。2016年底,她受邀於德國柏林的Center for Art and Urbanistics 擔任為期二個月的駐場藝術家。2018年,她和王博合作執導的電影《瘴氣、植物和外銷畫》獲得日本東京“影像論壇電影節”的優秀獎。

 

學歷

  •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博士(2010)
  • 德國拜羅伊特大學跨文化研究文學碩士(2005)
  • 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漢語文學學士(2003)

 

現任

  •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曾任

  • 台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03/2018)
  • 德國柏林藝術與都市中心,駐場藝術家(11-12/2016)
  • 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駐場研究員(05/2016-06/2016)
  •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化學院,講師(09/2013 – 05/2014)
  •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都市研究特別項目,訪問學者(09/2011 - 06/2012)
  •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文化與傳媒系,講師(08/2010 - 07/2015)
  • 德國柏林科技大學大都會研究中心,訪問學者(06/2008 - 09/2008 及07/2009 - 08/2009)

 

展覽與放映

  • 《湧浪之間》 (2019) ,英國首映, Open City Documentary Festival, Open City獎提名,2019年9月。
  • 《湧浪之間》 (2019) ,全球首映,Burning Lights國際競賽單元,瑞士真實電影節,2019年4月。
  • 《瘴氣、植物、外銷畫》 (雙屏錄像),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中國深圳 ,2017年12月15日- 2018年3月15日。
  • 《港城三記》 (放映),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故事新編》電影項目). 2017年2月3日-4日。
  • 《港城三記》 (放映),韓國DMZ 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2016年9月22-29日。
  • 《基建禮讚》 (展覽),元項目空間,中國上海,2016年10月22日- 12月 10日。
  • 《來自未來的明信片》 (展覽),第十屆上海雙年展,城市客廳單元,中國上海,2014年12月-.2015年1月。

 

獎學金及獎金

  • 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研究資助局獎金 (06/2018)
  • 歌德學院(中國)“翻譯資助項目”:鮑里斯格羅伊斯《論新》(11/2016)
  • 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金 (06/2016)
  • 香港理工大學新入職員啟動獎金 (04/2016)
  • 韓國非軍事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獎金(09/2014)
  •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研究基金(07/2013-03/2014, 01/2015-04/2015)
  • 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都市研究項目(09/2011 - 06/2012)
  •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外國在讀博士及青年科學家研究獎學金(07/2009 - 09/2009)
  • 香港大學太古獎學金(06/2008 - 08/2010)
  •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外國在讀博士及青年科學家研究獎學金(06/2008 - 09/2008)

 

榮譽與獎勵

  • 錄像《瘴氣、植物、外銷畫》(2017) , 日本東京“影像論壇電影節” 優秀獎(08/2018)
  • 紀錄片計劃《隱形城市的蹤跡》,國際傳媒及傳播研究協會/都市傳播基金會研究基金,榮譽提名
    (2014)
  • 香港大學李嘉誠獎學金,傑出研究生論文 (02/2011)
  • 德國巴伐利亞聯邦州留學生獎學金(04/2005 - 07/2005)

 

出版著作

著作:

  1. In-Visible Palimpsest: Memory, Space and Modernity in Berlin and Shanghai. Bern: Peter Lang, Eurosinica Vol.15, 2016.《看不见的复写城市:柏林和上海的记忆、空间和现代性》。伯尔尼:Peter Lang, 欧华丛书第15卷,2016年。
  2. Aestheticizing Public Space: Street Visual Politics in East Asian Cities. Bristol/Chicago:Intellect/U Chicago Press.《公共空間的審美化:東亞城市的街頭視覺政治》。布里斯托和芝加哥:Intellect/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5年。

編撰:

  1.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 Creativity: City, Culture and Space in East Asia, co-edited with Dixon HWWong and Karin Ling-Fung Chau, Los Angeles and Hong Kong, 2015.《创造力的政治和美学:东亚城市、文化和空间》,与王向华、周凌枫合编。洛杉矶和香港:Bridge212015年。

經審查期刊論文:

  1. “The making of Gòng/ Kyō – Visual Archive and the Common in Contemporary East Asia.” 《“公”的誕生:視覺檔案庫和“共”的概念在當代東亞》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亞際文化研究), Vol. 19, Issue 3 (2018), pp. 431-448.
  2. “Translating visual archives: on the Making of the New through Three Cases of Hong Kong”《翻譯視覺檔案庫:通過三個香港案例論新的產生》, in 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 Vol. 16, Issue 3 (2017), pp. 1-18.
  3. “Archival Flows: Fragment, Material, and Memory in/through the 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檔案流:碎片、物質和記憶在福岡亞洲美術館》, in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Volume 16, No. 4 (2017), pp 14-24.
  4. “Traces of an Invisible City”《隱形城市的踪跡》, co-authored with Bo Wa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Volume 5, Issue 2 (2017), pp146-153.
  5. "Abandoned Negatives, Themeless Parks: Imag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Two Photographic Projects” 《被遺棄的負片、沒有主題的公園:兩個攝影項目中的當代中國圖像》, in Journal for Cultural Research, Volume 21, Issue 1 (2017), pp 33-50.
  6. “Marginality as Centrality: South Korea's Alternative Creative Cities”, 《作为中心的边缘:韩国的另类创意城市》 in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Volume 8, Issue 1 (2015), pp 39-57.
  7. “Writing at the End of the History: Reflections on Two Cases of Graffiti Writing in Hong Kong”, in Public Art Dialogue, Volume 4, No.1 (2014), pp147-166.
  8. “Remembering the Pain of “Others”: Reflections on the Shanghai Jewish Refugees Museum and Beyond”, 《记忆“他人”的痛苦:反思上海犹太人博物馆及其他》in Writing the War in Asia – a Documentary History, An Online Archive founded by University of Essex,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University of Konstanz, http://www.uni-konstanz.de/war-in-asia/?p=726, March, 2014
  9. “Who is Occupying Wall and Street: Graffiti and Urban Spati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谁在占领墙壁和街道? --当代中国的涂鸦与都市空间政治》 Continuum,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 28, Issue 1 (2014), pp136-153.
  10. <上海的怀旧政治> (“The Politics of Shanghai Nostalgia”) in《文化研究》, 2013年第十五期,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77-192页
  11. “Nostalgia as Resistance: Memory, Space and the Competing Modernities in Berlin and Shanghai”, <作为抵抗的怀旧:记忆、空间和相互角逐的现代性在柏林和上海> in 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ies, Vol . 12 (2013), pp135–162.
  12. Visualizing Amnesia: Memory and Space in the Photography of Shanghai's “New Village”", <遗忘的视觉化:上海“新村”摄影中的记忆和空间> in Media Fields Journal, UC Santa Barbara, Vol. 5 ( 2012) “Memory, Space and Media", pp1-14.
  13. “The Invisible Turn to the Future: Commemorative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hanghai” <看不见的未来转向:当代上海的纪念文化> in Culture Unbound, Special Issue on “Shanghai Moderne: the Future in Microcosm?” Volume 4, Article 7, 2012, pp121-146. Linköping, Sweden Linköpings University Electronic Press.
  14. “The Remaking of Shanghai Local Spaces“, <重建上海本土空间> in Online Journal Spaces of Identity, http://www.spacesofidentity.net/. Special ›Olympics‹ Issue Vol 8, No 1 (2008). The Canadian Center for German and European Studies, York University, Toronto, Canada

 

專書論文:

  1. “The Kitschy, the Shanzhai and the Ugly: Creating Architectural Utopia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刻奇、山寨和丑陋:构建当代中国城市的建筑乌托邦> in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 Creativity: City, Culture and Space in East Asia, co-edited with Dixon HWWong and Karin Ling-Fung Chau, Los Angeles and Hong Kong, 2015, in press.
  2. 「キッチュ、“山寨”、丑さ──现代中国の都市における建筑ユートピアの创造」(“The Kitschy, the Shanzhai and the Ugly: Creating Architectural Utopia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刻奇、山寨和丑陋:构建当代中国城市的建筑乌托邦)(佐々木玄太郎訳)。 『东アジアのクリエイティヴ产业:文化のポリティクス』谷川建司・须藤遥子・王向华[编],森话社,2015。47-74页。

書評:

  1. “The Festival of Liumang: The Liumang Narrative in Contemporary China”, Book Review, <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 in New Frontiers in Asian Scholarship, April 9, 2012,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http: //www.harvard-yenching.org/features/festival-liumang-liumang-narrative-contemporary-china

翻譯:

  1. 鲍里斯・格罗伊斯,《论新》(2018).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8.
  2. 《民主现代主义:再探二十世纪早期中国与欧洲小说之政治》,translated from “Democratic Modernism: 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iction in China and Europe” by Sebastian Veg, in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June (2014), pp1-27

電影

  1. 《湧浪之間》。潘律,王博作品,香港,2019年,片長125分鐘,語言: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2. 《瘴氣, 植物, 外銷畫》。潘律,王博作品,香港,2017年,片長28分鐘,語言: 普通話。
  3. 《港城三記》。潘律,王博作品,香港,2016年,片長70分鐘,語言:粵語、普通話。